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

2024-03-16 04:09:37 | 学涂社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相关的问题,今天,学涂社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

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资格证常考的教育学概念包括哪些?

1. 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4.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换言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5. 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6.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7.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1)广义的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9.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10.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
11.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12.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简单来说,就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13. 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14.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等特点。它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15.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体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16.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7.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18. 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19. 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20.
课外活动:又称课外教育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1.
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2.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4.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25. 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26. 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7.
道尔顿制:一种教学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
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8. 特朗普制:一种教学形式,又称“灵活的课程表”,灵活的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包括大班教学、小班讨论和个人作业。
29.
教学策略:特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30.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31.
班级管理:是一个报考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2.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33.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34.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的评价。
35.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极结果的评价。
36.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则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7.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38.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都考什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考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学涂社

扩展资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体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占考试题型的约27%,非选择题占考试题型的约73%。

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教师资格证考试不举办培训,亦不指定教材,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下载各科目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等相关信息自行复习备考。

参考资料来源: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察哪些知识和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202-《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附件:202需下载)

以上就是学涂社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学涂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的是什么内容?”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