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心理医生新高考选什么科?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学涂社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去普通985的环材化生专业还是去重点211的王牌CS专业?
1、个人认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平台非常重要,985院校所有专业的录取分差一般都在十分以内,国家对于这些学校的科研投入资金非常雄厚,学科平台建设也非常好,所以985院校可以说基本没有差的专业。
2、用人单位面向高校招聘员工时,一般都是企业的人事部门员工,他们并不会去区分这个专业是不是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而他们只会更多的去考虑你是否是985院校毕业学生,单位工资也会因此有一定的差距,这跟大家高考前的付出是成正相关的。
3、研究生录取方面,平台不同,教育部给各个高校分配的保研名额指标也会有所区别;研究生考试如果因为成绩不理想进入调剂阶段,很多院校都会优先考虑985院校学生,这也是普遍现象。
综合以上三点建议优先考虑985院校
普通985一般专业的分数不一定能考上重点211的王牌专业,慎重吧!
学校不掉档,重点看专业,地域适兼顾!
分数达到985和211,已是一名很优秀的考生了。可喜可贺。致于是去普通的985,学环材化生专业,还是去重点的211,学王牌的CS专业。
建议:自主选择,终有所成。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这点很重要。不能脚蹬两只船,既要上“河北”,又要上“河南”。这样不可取。
问题中,一所985,一所211,一所普通,一所重点,一所专业是环材化生,一所专业是王牌CS。对比对比专业,了解各专业的特点,思考将来的工作去向,专业有无发展前途,还是有必要的。不能老在专业上打转转,搞纠结,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所报专业。有人说,生物环境专业,是朝阳专业,而有的人偏说这是冷专业。有人说化学专业,能促使人刻苦钻研,而有的人偏说,风险大危害强。有人说CS专业轻松自在,而有的人偏说最容易得颈椎和肩周炎。这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来,任何专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专业都需要人报,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做。只要你想学的专业,对于你来说就是好专业。自己向往的院校就是好院校。
通过笔者以上的分析,我想你就不会在院校和专业上太刻求太固执。关键在于你进入到院校内,如何去学习,怎样去实现理想才最重要。
愿填报顺利,心想事成。
首先,要清楚一点,重点211的王牌专业分数不比普通985低,甚至还高出不少,分数没有优势的话,可能进211还会调剂,提醒一下,没有重点211这个说法,只能说有几所211在行业内很牛,分数很高。
其次,建议211的王牌专业,但这个王牌专业不能说什么双一流的,学校的王牌专业不一定很好就业。但是计算机专业确实是一个很火的专业。
第三,判断一个专业好坏,就是看重点985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工作怎么样。如果工作不好找,这个专业尽量放弃
作为北京211本科招办的我想说,去985吧。当然极差的那几个就算了,专业不重要,学校才重要。
建议你咨询下985 转专业的事情,评估下转专业的难度。如果孩子愿意大一把哪怕高一的劲头拿出来用在转专业上,还是上985吧。。。等无没有风险得复读了一年考上985热门专业!如果你觉得转专业比较困难或者孩子上大学后不太可能继续努力转专业,那就选211热门专业
这个问题主要看你未来想要从事什么。
首先,无论是985的生化环材还是211的王牌cs,既然你有这两个选择,说明你已经起步比较优秀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你选择哪一个,未来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保障的。
其次,你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未来想要进体制内发展,一路从政,那么你更适合选择985,因为综合类的学校决定了在毕业季各地针对应届生选调的时候你有更多的机会。
当然如果你想要未来从事技术专业类工作,想要在自己的领域闯一闯。那我建议你选择重点211的王牌专业,因为许多时候,圈子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许多专业领域的大牛都是来源于该专业很王牌的同一所学校。比如说,帝都的公检法和律师界人士80%都出身法大,这样的人脉资源对于你未来想在专业领域内发展是非常有裨益的。
最后,还得看一下这两所学校所在的城市。大家未来发展的城市无非就是读书的城市或者家里的省会城市,我个人还是比较建议读书的时候尽量选择去大城市的,见见世面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211的王牌CS专业也会遇到35岁门槛困扰么??
总有人说CS过了35岁就不行了,也有说技术很好的还是能坚持干下去。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计算机专业真的是青春饭吗?
联网确实是一个技术更新速度很快的领域,人一到30多岁可能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明显跟不上了,不过也有例外:自己本身技术过硬,而且坚持不懈的长期学习!如果只是埋头工作,加班加点的挣钱,把几年的经验进行重复,技术始终没有明显提高,到了35岁肯定没有更新、更年轻的应届生好用。
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人一到30多岁可能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明显跟不上了。如果自己喜欢学习而且学习能力很强,那么失业的风险就比较小;但很现实的一点,进大厂的人绝大多数干不到3年就离职了,因为压力真的很大,一周唯一休息的那一天还要去学习,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年龄大了学习能力下降很快,恐怕那个时候就要叫苦连天了,甚至不到年龄大的时候,自己就不想干了。总之就是看个人,如果不在意频繁跳槽,那就去私企,但是真的不稳定,这个行业不能像其它行业一样涨资历,一直在一个企业干到退休;如果想安稳,那就和我一样当个公务员吧,计算机进体制还是比较容易的。
下面这份线状图揭示的是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与年龄的走势:
另外,中国相关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普遍性加班违反劳动法现象严重。事实上你干不到35岁的,进大厂基本上干个三五年左右就辞职或者被炒了,行业状态是要你往死里加班,现实状况是35岁后身体素质跟不上咯,能继续高强度天天12小时嘛,这有不是机械劳动很耗脑力的。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呢,你出门孩子出门 你回家孩子睡啦,周末你又在加班。到了35估计体能也跟不上了,热情也不像刚毕业那么高了,就有点工作经验,但是老板肯定不会养一群创造不了足够多价值的人。毕竟,收入和付出是正相关的,并且在工作上所付出的肯定比收入的要多得多。
作为高校教师,很明确告诉你,一些专业是专门培养走学术道路的,走向学术研究才有前景可言,荣誉与报酬都有,即基本是研发岗位或高校教师岗位。到外面公司就业面窄,做工程师或业务岗位比对口业务的专业学生要差一些,要冒很大风险。
有些专业其实无论做学术还是走工程道路都比较合适,就业面宽。自己先琢磨一下再选择比较好。不明说是哪些专业了。教育部对专业就业有评估的。你参考一下。
学涂社
想当心理医生新高考选什么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
最近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距离考生们拿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最后一科考试——填报志愿。
之所以能够称得上一科“考试”,是因为它同样是决定最终的高考录取结果,同样有时间的限制,同样有具体的考试规则和解题方法。那么,既然是一门考试,如何来应试呢?
从整体上来说,笔者将整个志愿填报这道考题分为了三个部分:录取基础、自我探索、志愿画像,这三个部分的交集,才是可以作为方案的志愿选项。其后志愿的顺序就是按照录取可能性的高低排列,冲一冲保一保了。
其中,录取基础指的是“分数”+“选科”,这是决定最终能够被录取的基本条件,其他的任何选择都要基于这个基础;自我探索包括个人兴趣与性格,是志愿选择的主观部分,越是清晰科学地了解自我,越容易选择到自己理想的大学;志愿画像是对于志愿方案的标签化,可以从城市、大学、专业等角度进行筛选,从中框选出备选的志愿。
在这里,本文也是从这三个部分依次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总纲:整体规划,分工协作
相比于高考考场,志愿填报这门科目是“开卷考试”,还是小组合作项目。所谓的开卷考试是指能够充分调研各种信息;所谓的小组合作,是指可以和家人、亲属,甚至机构来寻求帮助。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有三点一定要做到——心态要稳,信息要准,方法要对。
由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存在各种程度的不理想,考生和家长的观点存在差异,在报考过程中心态上一定要稳,保持充分的耐心和理性,不要焦躁不安,意气用事。同时,要在官方渠道上获取准确的信息,认真研究《一分一段表》等参考数据。还要使用科学的工具,比如专业的心理兴趣测评、好评度高的辅助软件等。
1)不要焦虑:高考分数木已成舟,过分纠结于考场发挥没有任何意义。要将注意力放在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索和志愿画像方面。一个好的志愿方案,往往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取得一个同等分数下比较不错的结果
2)不要盲目:在这段时间,会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信息。希望考生和家长一定注意甄别信息真假,尽量使用官方渠道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教育机构,不要盲目臆想就业前景等。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衡量利弊。
3)不要极端: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保持充分及时的沟通,并且家长朋友一定要保持耐心。考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的建议也要有理有据,多摆利弊,讲道理,少给结论,做评判。往年经常有考生与家长一时置气而选择某一志愿导致大学生活不如意,千万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填报志愿的这几天,也希望家长朋友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和考生分工合作。考生可以更加侧重在自我探索、兴趣探究方面,家长可以着重搜集院校资讯、专业分析,给考生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支撑。
二、录取基础
对于录取基础的部分,可以聊的内容不多,因为这部分基本没有可以改变的空间。大学往年录取全省前8000,考生位次15000;专业要求必选物理、化学,考生偏偏没选化学——这些都属于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对于录取基础所要做到的就是“Yes”或“No”。
2.1 分数与位次
对于新高考来说,老高考时代的分数已经基本没有参考价值。特别是今年新改革的省份考生来说,这将是很艰难的一年。在过去两年的新高考首年录取工作中,就有很多省份出现了大量考生“滑档”的现象。特别是部分省份的部分科目采用了赋分制,这就使得整个分数结构都有了变化。分数线变得更加无法参考。
这时考生的位次就显得更加重要。其实即使是在老高考时代,位次都是比绝对分数更加稳定的参数。即使录取分数线每年波动,但是录取位次基本能够稳定。特别是现在教育部门还会发布官方的考生位次信息,也就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此外,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于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分数。某些高校的理科类专业会要求数学、物理的成绩。这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在确定填报前详细研究招生简章。
2.2 选科
作为新高考的产物,选科也是专业报考的时候是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大学不同专业对于选科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并不难,但是如果遗漏了选科要求,出现了因为选科不满足条件而退档的情况就非常可惜了。
这一点看似简单,但是面对着动辄40-90不等的平行志愿,很难保证每一个志愿都能去核实是否满足选科条件。这里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全面的信息,核实选科条件是否满足。
2.3 招生政策与专业组设置
很多大类招生的大学,在设置专业组的时候往往都有自己的意图。考生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比如在A大学的医学类是临床医学,B大学的医学类是临床+护理,那么报考B大学的医学类就有可能去学护理,这个考生是否接受?
因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认真调研专业组、专业大类对应的未来的专业细分,万不可望文生义。新高考改革下,不同大学的招生政策也是差异很大,不能主观臆断,一定要看《招生简章》。
此外,还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在一二本合并的省份,高校名单是混合的。很多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的名称和名牌大学很类似,但是办学质量却是天壤之别。因此,一定要注意区分。有些是以往三本的独立学院,有些是名牌大学的校区,很难概括总结。看到一些XX大学XX学院、XX分校时,注意多做甄别。
三、自我探索
在填报志愿时,最常听到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就是属于自我探索的范畴。强烈建议考生进行自我探索。对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各维度探索得越清晰,未来大学志愿的匹配度也就越好。
如果没有自己特别心仪的方向,也至少应该圈定出“雷区”:我不能干什么,我不能干什么。
我不想干什么,侧重于兴趣的角度;我不能干什么,侧重于性格的角度。两者是要去交集的,有的考生对于律师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其性格是内向寡言,甚至有轻微社恐,那么也无法从事律师行业。同理,相反地,即使在性格上特别适合工程设计工作,但是自己对于设计完全不感兴趣,也是很难有好的发展。
3.1 个人兴趣
在很多的老师和过来人的建议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直是一个看上去很好的建议。
这个说法也很对。但是,在这里笔者一直强调的是“真的感兴趣”——
真正的兴趣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很多考生对于一个职业的兴趣其实更大程度上“好奇”,或者是“误判”。
第一,对一个专业感兴趣,应该是感兴趣它全的全部,至少是能接受它的全部。仍然拿律师举例,对律师感兴趣,不应该只是对“法庭辩论”感兴趣,而是要能接受这一职业全部的工作内容,包括与辩护人沟通、文书写作等。如果仅仅是喜欢辩论,那么这是片面的感兴趣。这样的兴趣,可以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或者是未来的社会兼职,但是不宜作为专业,甚至职业。
第二,基于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一些美化的、片面的侧面信息。有些考生对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感兴趣,是看“颜值”。爱好、偶像、特长,乃至于喜欢某一科的老师。这些“兴奋点”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像很多人喜欢的音乐、写作等,其实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一旦成为了“职业”,生涯路线上的问题就很难再用“兴趣”来承担了。
第三,兴趣不应该有雷区,也就是如果一个专业存在一个自己完全无法接受的的“雷区”,那么也不能作为选项。比如有的考生渴望考军校,胸怀保家卫国的情怀,或者是觉得穿军装很帅,但是如果无法接受纪律约束,那么即便被录取,大学发展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因为填报志愿并不是参加大学社团,这是选择未来进入职场的赛道,即便是在改行普遍的今天,本科教育背景依旧是伴随一声的标签。
因此,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很“乌托邦”的建议。在高中生涯职业规划教育普遍缺失的中国高中教育中,努力提高分数的高中同学很难对一个“职业”产生真正的、全面的兴趣。
如果是现在你正在填报志愿,那么“感兴趣”真的是一个要慎言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对这个职业、行业完全不了解,只是觉得它足够“酷”。比如记者、基金经理、律师、火箭工程师……
另外,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很多行业领军人物在进入这个领域时都是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结果发现越来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学的培养计划获得成就感,取得相较于同龄人更好的平台和资质,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进而逐步走向巅峰。对于刚刚成年的高中毕业生而言,这一切都充满着各种未知。此时此刻的“感兴趣”与否,和在大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2 心理测评
相比于主观性较强的兴趣,心理测评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是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借助心理测评,可以更加合理地了解考生的性格维度,选择到比较合适的专业方向。
心理测评是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通常采用严格标准化和信度、效度好的测量工具进行,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在这里推荐两种比较常用的量表。
学生在测评职业兴趣时,一般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霍兰德(JohnHolland)认为,个人职业兴趣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不同,人格可以分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传统型(C)六个维度,每个人的职业兴趣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通过兴趣量表的测评,考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取向有初步的了解照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可以知道自己的职业性向。比如,建筑土木专业需要R、I;新闻专业需要E、A;法律专业需要S、I。在笔者经历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案例中,霍兰德测试结果与职业不匹配的情况是很多的。
学生在测评职业性格时,一般利用 MBTI 性格量表,该量表的具体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理论为基础,有能量来源、信息收集、决策方式和生活方式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两个倾向,分别分为内倾(I)与外倾(E),直觉(N)与感觉(S),思维(T)与情感(F),系统(J)与弹性(P)。每个维度各有两个倾向,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在这四个维度都会有某方面的“偏好倾向”。通过测评,学生可以得出由四个字母组成表示性格倾向的组合,即 16 种性格类型之一。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形成,且相对稳定。因此,性格测评在高中生职业规划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能力与潜能,可以借助加德纳多元智能量表测试,价值观可以用舒伯职业价值观量表测试,等等。
特别说明的是,心理测评虽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是成熟的测试方法。但是高中生正处于社会化和人格化过程中,心理发展并未定型,因此心理测评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四、志愿画像
除了少数对某所大学或者某个专业情有独钟的考生外,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后,搭配的自由度更大。因此,越是更多的“约束条件”,越容易锁定合理的范围,效率也就越高,针对性越强。
志愿画像的维度基本包括城市、大学、专业三个维度。如果不能做出正向选择,但是至少也应该做反向的排除法,比如因为晕血,排除所有医学相关专业;因为怕热,排出长江以南的地区,等等。有时,排出了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那些无论有多么难以接受,也就是能够选择的范围了。
举两个例子:
考生甲:喜欢长三角地区的人文环境,想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分数还可以,能够上双一流,甚至可以冲一冲原985高校;选考了历史,没有选物理,侧重文科类专业;霍兰德测评E、S都比较低,不适合法商类专业。这样下来,其实可以选择冲一冲的高校和专业都在是10个以内了。
考生乙:分数不理想,只够省属一本的高校;不像离家太远,选择省内和周边省份;选考的物理,化学,生物,只能选择理科类专业;不想学有太多数学、物理的专业,因为不喜欢;霍兰德测评I、R比较高。这样下来,能选择冲一冲的高校和专业也都能在20个以内了。
4.1 专业
第一个讲专业,是因为它不像大学那样受限于录取分数。比如特别想学医,那么双一流、一本、二本,乃至专科,都有医学的院校。总能有一个大学匹配的是这个专业。那么专业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第一,文理科不同,专业的重要程度就不同。比如一些工科工作强烈要求科班出身;有些文科工作专业背景要求就不严格。虽然说现代人改行比较普遍,但是在学历教育过程中改行,仍旧有一定难度,比如考研改行、出国留学改行。第二,就业领域不同,专业的重要程度就不同。比如企业招聘很多往往对专业卡得不死,而公务员考试、直招军官等体制内选拔,专业要求就非常严格。比如笔者本人的机械专业背景在报考公务员中岗位就极为受限。
至于转专业,笔者不建议将过多的希望放在大学入学之后。一来那是另一场竞争,而且大学同学的学习水平可能比高中同学还高。二来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也不一定有那么自由。
对专业进行志愿画像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笔者总结了六个方面:
1)工作强度:
这是当下青年人最关注的的一个职场维度,也可以叫“职场舒适性”。经常有人说这个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气场”。具体的包括工作环境(比如写字楼、车间、工地、野外等)、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斗争、客户关系、刚性应酬)、工作时长(朝九晚五、996、不定时加班)、危险程度(高危、污染、海外动荡地区)等。
比如,笔者一个好朋友从事的航海技术专业,讲起来很浪漫,周游各个国家,但实际工作状态多半是一年中有8个月在海上漂,与家人长期分离,或者固定航线经过险象丛生的海域。对当“船长”抱有梦想的人,是否能够真正忍受将这种工作生活状态作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职业呢?
2)专业壁垒:
“专业壁垒”就是一个行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或是在就业、深造时对于非本专业毕业生的接受程度。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对于特别是想从事某些行业的考生来说,高考甚至是进入这一行唯一的一次机会,一般不是本专业,以后再想靠考研“改行”会难比登天,甚至都不会有入门资格。
对于“改行”的话题,这就和“专业壁垒”密切相关。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
相反地,有的专业“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因此,像汉语言文学这样宽口径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更多。
3)薪酬水平:
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维度,毕竟对于没有财务自由的人来说,收入永远是不可回避的点。薪酬水平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三个重要的指标:毕业薪酬(不同学历层次)、五到十年后薪酬、天花板。
为什么是这三个指标?毕业薪酬很直接,就是你第一份工作能给你多少钱,能不能养活自己。五到十年后薪酬,这是一个双重意义的“坎”,一是那时是否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是否适合继续干这行,是否被末尾淘汰已经见分晓;二是那时也正是结婚养家的时候,这决定着一个新组建的家庭的起点经济水平,甚至决定着择偶的质量。薪金天花板,这就很好理解了,各行业的顶级收入水平其实比起薪的差异更大,甚至能差百倍。
在这里,笔者切身经历提醒考生,尤其是家长,学历真的不必然带来“毕业薪酬”的提升。薪酬差异最大的维度不是“学历差异”而是“行业差异”。
4)垂直发展性:
垂直发展性展开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职业发展路径,业态多样性,职称体系,职业天花板。每一项简单地来说一说:
职业发展路径是指从初级行业从业者开始会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最终达到什么程度,例如大学教师的发展路径大致有两条,教职序列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序列的科长-处长、院长-校领导。
业态多样性是指这个专业所能从事的社会各类岗位,比如新闻传播专业就是业态较多的行业,可以进入国有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政府和事业单位新闻部门,等等。
职称体系指的是不同行业的业务水平标准,比如工程领域常见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职业金字塔,指的是行业的内部竞争,有些行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如职业经理人;有的则比较稳定,比如公务员、教师、医生。
特别注意很多行业是存在“结构性改行”的,比如目前的制度下,像“空姐”就会超过一定年龄后离开岗位;现役军人每一个级别都有年限要求,超过年限又没有晋升就必须转业;计算机行业,从业超过35岁也会面临严重的被裁压力,没有及时跻身管理层或者自谋出路往往会面临尴尬局面。
这种“非升即走”的行业,从毕业开始,职场锦标赛就已经开始了。
5)名校效应: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其实在明面上没有哪个专业或用人单位会明确地写出来院校门坎。但是,相当多的行业是有“门票”机制的。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在简历筛选中,院校往往成立第一个筛选的关键词。
比如中央直属单位选调生,就只有全国40余所高校具有推荐资格,也就是说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如果不是这些高校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考场。再比如笔者通过从业者了解到,顶级投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及机构只有部分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简历才有机会初选进场。
6)出国与深造:
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深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学生通过深造来提升背景、或者转专业等。因此深造与出国深造也是一项重要的维度。出国留学也成为现在很多学生的选择之一。那么一个专业是否容易出国留学?是否能够拿到奖学金?是否可以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对于家庭条件并不特别有实力的学生家庭来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比如,据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介绍,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申请本专业的研究生就很难,也很难得到奖学金。而相对地,作为亚洲留学生占主力的生物、化学等领域,是很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优秀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到奖学金。当然这些专业除了教研岗位之外的就业,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4.2 城市
当然,城市的选择可以是完全个人喜好的——我不想离家远、我不想吃咸粽子、我怕热、我喜欢吃火锅、我家在那里有个亲戚……
喜欢和不喜欢,这些都是纯个人好恶,可以成为志愿画像的一个标签,但是这里要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城市到底重要不重要?
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
简单说,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
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
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
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广东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广州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广州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随着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崛起,新一线城市也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而这些城市又往往具有不少的本土好大学。教育资源丰富的南京、武汉、杭州、天津、成都、西安、重庆等也都是读书的好地方。不一定将眼光仅仅盯在一线城市。
4.3 大学
想来,大学这个画像因素,却反而成为了一个最模糊的标签。问一个考生,喜欢哪个城市,未来想做什么工作,可能都能回答得上来。但是,说到大学,却往往只是一个梦中的象牙塔,了解了信息少得多。
往往如果有比较确认的城市和专业之后,再加上考生自身的分数和位次,符合条件的大学就比较固定了。除了部分考生对某所大学情有独钟外,大部分考生往往都没有XX大学情结。备选大学更多是比选出来的。而大学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也是地区文化差异(比如北京or广东)加上学科文化差异(比如工科为主or文科为主)。
大学的考察维度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层次、知名度,和优势学科。尤其是新高考普遍采用“大学+专业”的方式下,大学的好专业更加能够凸显出来。那么优先选择大学还是优先选择专业呢?
这个问题从来见仁见智,专业的问题前面已经讨论了。笔者在这里仅就个人经历说一句,就读于华中某985高校计算机的高中后桌,收入绝对比我这个T大焊接博士高得多得多。
从普遍的认识上看,能上985,肯定优于211。这个大的逻辑还是基本科学的。但是,具体的问题还要结合专业来考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就读于211,也就是现在的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很多招聘时,特别是体制内招聘是会要求必须是该校的一流学科。
“本科高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在各种招聘中,对于本科教育经历的要求还是普遍存在。因此,双一流高校一定是优先选择。
往下呢,非双一流高校的选择中,目前,一本二本合并是大势所趋,而很多优秀的二本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超过了部分学科老旧、发展缓慢的一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再过四五年,一本与二本的标签差异会逐渐减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院校本身的办学质量。
相比于大学,去这类院校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毕竟,这个层次的学校拼“牌子”是很难和双一流高校竞争的。选择一个好专业更能有好工作。至于一个大学的某个专业好不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五、最后的致谢
今年似乎蛮流行写“致谢”的。
在笔者写完这篇文章时,已经过去了漫漫长夜,路上的行人已经开始掀起早高峰。
在这个时间,那些在大城市里赶着上班的人,是不是会回想起自己高中时代也是同样的时间,赶去学校上早自习的一个个清晨呢?会不会在挤进车厢的那一刹那,和对面的陌生人说一句:“我在18岁那年奋勇地刷题,就是为了和你们挤同一个时间的地铁!”
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在医学的各个专业中,为什么临床医学报考的人最少?
在学习生涯当中,特别是高考选择学校的时候,医学类学校算是比较吃香的一类学校,一方面,因为医学类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业率相比其他学校来说,也要高出很多,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所学的知识关乎社会人群健康,而且不会出现过时的情况,而且越老越吃香,但是,细化到各个医学专业当中来看,报考临床医学的人数却是最少,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各个医学专业中,临床医学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本科学习五年之后才会毕业,毕业之后才是该专业的真正开始,一方面在工作之中,需要参加医师资格证考试,只有通过考试以后才会有资格去医院做医生,而且在这期间还需要参加规培,而且规培还不是说有就有的。另一方面,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现在各大医院招聘临床医学专业,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学历才可以,而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想要去医院做大夫,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因此,想要在临床医学专业上有所作为,至少要经过本科、硕士、规培三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最少都需要十年的时间才可以实现,这也就是说,别人都娶妻生子了,而你还在读书学习。
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不止学习时间长,而且十分难学。现在的医学专业基本都是5年制,之所以比一般的本科学习时间长,也是与该专业学习难度大有很大关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习期间课程种类多、学业重、在要求精通理论的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实践,已验证自己的所需,而且从其专业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实践的重要性,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科。现在的高校当中,几乎把物理作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并且还需要在化学或者生物当中选修一门课程,这种难度导致很多人看了就头疼,毕竟,大学内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类似的理科专业,基本上都属于劝退专业,没有一定的定力和智商,基本上都是你认识课本,课本却不认识你。
最后,临床医学学习时间长、学习难度大,但是其工作环境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一般来说,如果花费十年的时光,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很多考生还是愿意去尝试的,但是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并不是说你花费了时间之后,就一定会成功,还需要其他机遇,同时,临床医生的工作环境并不友好,在手术的时候,你治好了病人及家属就感激你,一旦出现问题,医生就会成为医患矛盾的核心和焦点,而且,为了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很多医生值守夜班,加班通宵也是常有之事,或许临床医生的收入不错,但是其承担的压力也是常人很难想象的。
总的来说,临床医学专业报名人数相对较少,既有专业自身的因素,也与其学习周期长有关系,即使学业有成,成为一名光荣的医生,其工作条件并不会改善多少,整天连轴转做手术,时间久了,是人都会疲惫。不然,也不会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自嘲话语。
以上就是学涂社为大家带来的想当心理医生新高考选什么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